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288 偏科 (第2/5页)
代表着你能受到街坊四邻的尊敬,干脆咱们一起穿树皮住山洞算了。 但他自己也知道,如今文风兴盛、武功潦倒,倒不是哪一个人的错,要说错,应该是整个大唐的错。 太平盛世之下,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,在没有朝廷的舆论引导下,附庸风雅、舞文弄墨自然就会慢慢的形成气候。 而这时,读过万卷书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,自然是瞧不起大字不识,却把家里家外倒饬的像模像样的文盲百姓。 以文人士子自居,以知天下为理想,自然是不耻于每天做点儿商贾般蝇头小利的铜臭生意,但有无缚鸡之力,下地干活也没那个能耐。 有的就是坊里之间婚丧嫁娶时,需要文人的学问为“文盲们”写个帖子等,或者是在婚俗、丧礼的制度上,让百姓们严格遵循。 而这也就成了他们让人仰慕的条件,加上每天羽扇纶巾、之乎者也,以及朝廷重农抑商的策略,文人想要不出头不受尊敬都有些难。 而每家每户要是有个什么“疑难杂症”之事,首先想到的也是找学问人给自己出出主意,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,自己只要遵照执行就好。 如此一来,文人的社会地位在百姓的众捧下,自然是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太多,何况还有朝廷要倚仗他们的才学,想要不崇高都难。 但能够入仕为官、造福一方者,却很难在清贫士子中脱颖而出,大部分人还是得依靠九品中正制,依赖于五姓七家的推荐,才能够捞的仕途一道走上一遭。 自前隋开始创制科举,到如今咸亨元年,大唐用了五六十年的光景,就算是加上当今陛下的有意打压,五姓豪门依然是为朝廷输出人才资源的最大源泉。 科举制度的建立,在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